絲綢之路話融合,國際部正式成為“蘇州絲綢文化科技融合課程基地”!
作者: 發(fā)布時間:2018-05-18 閱讀次數(shù):186
共建蘇州絲綢文化科技融合課程基地
今天是世界博物館日,省蘇州一中國際部校長沈桂芳女士與蘇州絲綢博物館王晨書記攜手簽下莊重一筆,共建“蘇州絲綢文化科技融合課程基地”!這是雙方歷史上的首個創(chuàng)新合作模式!
今年我校特別開設了“絲綢之路”項目式學習課程,實現(xiàn)全學科融合,并把課程外延。感謝蘇州絲綢博物館的大力支持,感謝我們一中的大力支持,同時也希望學生們把民族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絲綢之路”課程第一課
在綿延萬里的絲綢之路上,東方的中華文化、西方的希臘、羅馬文化,以及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等都通過商貿(mào)往來,彼此傳播,相互影響,古絲綢之路是中西方文明融合發(fā)展的友好象征。隨著絲綢之路成為中國和世界極為關注的熱點話題,省蘇州一中國際部開創(chuàng)性地給學生開設了“絲綢之路”課程,讓學生可以聆聽中華民族對外開放的千古先聲,感受中西文化最早碰撞和融合的神奇魅力。
改變未來世界藍圖的方式之一:教育創(chuàng)新
不了解自己的祖國何以真正了解世界,小編想到能改變未來世界藍圖的方式之一,就是教育創(chuàng)新。省蘇州一中國際部開設的人文課程采取主題式的單元設計,像“絲綢之路”這類主題的課程,就是從歷史起因、時代變遷、政治因素、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影響、地理位置等方面,展開對主題的學習和探究,以此打通學生跨學科學習的連接,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看待世界的眼光和多因素分析問題的思維。
大有來頭的絲綢課程老師:郭士安
江蘇省生物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省蘇州一中科技教育中心主任。兼任全國創(chuàng)新教育聯(lián)盟常務理事,蘇州市十佳魅力科技人物聯(lián)誼會理事等社會職務。指導學生參加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獲國家級獎13項,獲省級獎50多項,獲國家專利30多項。自制教學具獲全國一等獎2項,獲國家專利5項,主持完成省市級課題4項,發(fā)表論文30多篇。榮獲全國十佳優(yōu)秀科技輔導員,省優(yōu)秀教師,蘇州市第二屆科技創(chuàng)新市長獎等榮譽稱號。
剛上完絲綢之路課程第一課:家蠶的一生,高一的同學們都感到新鮮有趣,高一的Nicole同學如是寫到:
要說從2107年一直延續(xù)到今年2018年的新聞節(jié)目的高頻熱詞,那就不得不提到“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作為國際部的學生,當然必須跟上時代匆匆的腳步,學習“絲綢之路”課程。
絲綢之路的第一課郭士安老師來給我們講解了、桑樹栽植、桑蠶養(yǎng)殖、蠶吐絲結繭過程等基本知識。通過生產(chǎn)現(xiàn)場的視頻資料等系統(tǒng)地闡述了鮮繭的烘干、混繭、剝繭、選繭、篩繭、煮繭、繅絲、復搖、編絲絞絲、打包成件等蠶絲加工的基本過程。
接下來我們要自己上陣養(yǎng)蠶寶寶,起初大家都覺得非常簡單,蠶寶寶誰沒有養(yǎng)過呀,小小的蠶寶寶身上能有多少秘密。但是上完了課,大家都被驚呆了,原來小小的蠶有這么大的用處,用蠶絲制成的宋錦常常被當做國禮贈送。
大家各自領養(yǎng)了數(shù)量不等剛剛孵出來沒幾天的蟻蠶,想方設法的購買鮮嫩的桑葉撫養(yǎng)蠶寶寶。過了三到四天,他們爬到新鮮的桑葉上昂著頭仿佛在期待著什么,左晃右晃。它們會從厚重的舊衣服中掙脫出來,換上潔白合身的新衣服,欣欣然地爬上香噴噴的桑葉床,美美的吃上一頓。經(jīng)過四次左右的蛻皮,它們的肚子通透,會找個僻靜的地方睡個“美容覺”,待咬破一層層包裹著它們長達一周的壁壘,會從另一個視角來重新認識這個世界,迎接一生最美妙的邂逅。
“絲綢之路”課程在接下來的日子里還將繼續(xù)綻放課程融合的魅力,省蘇州一中國際部成立于2004年,因為歲月沉淀,就無需張揚,踏踏實實用教育情懷和管理教育學生,立足中國文化之基,不全盤西化,融合中西方教育和管理之精髓,為民族崛起而留學!